破坏动物生存本能:野生动物的觅食能力是进化的结果,人为投喂会让它们逐渐失去野外生存技能(如松鼠依赖人类食物后,可能忘记储存过冬坚果);
改变动物行为模式:被投喂的动物会频繁出现在营地附近,增加与人类冲突的概率(如熊被食物吸引后,可能破坏帐篷觅食);
危害动物健康:人类食物(如面包、薯片、巧克力)对野生动物来说是 “毒药”—— 巧克力中的可可碱会导致犬科动物中毒,高盐食物会加重鹿类的肾脏负担;
违反 “无痕露营” 原则:投喂留下的食物残渣会吸引更多动物聚集,形成 “生态链干扰”。
哺乳动物(如熊、野猪):发出低吼、竖起毛发、用前爪拍地;
蛇类:身体蜷缩、头部抬起呈 “S” 形;
鸟类:频繁俯冲、发出尖锐鸣叫(多为护巢行为)。
正确操作:
静止站立,不追逐、不呼唤(避免刺激动物);
拍照时关闭闪光灯(强光可能惊吓它们);
若动物靠近,缓慢后退至 5 米以外(给它们足够的逃离空间)。
常见误区:
不要试图 “抚摸” 或 “引导”—— 即使是看起来温顺的松鼠,也可能因受惊咬伤人类(其牙齿锋利度足以咬穿皮肤)。
预防措施:
所有食物、垃圾袋密封在 “防熊罐” 中(挂在距地 3 米以上的树干,远离帐篷 10 米);
餐后用湿巾擦拭嘴角、餐具,避免残留食物气味;
不要在帐篷内吃零食(气味会吸引动物扒帐篷)。
相遇时:
若动物靠近营地,用 “非暴力驱离法”—— 挥动外套、发出低沉吼声(不用尖叫,避免被视为 “弱势信号”),直至其离开。
保持冷静,缓慢后退(不要转身狂奔,会激发捕猎本能);
若携带防熊喷雾,在距离 10-30 米时对准动物面部喷射(提前拔下保险栓,确保能快速使用);
若被攻击,蜷缩身体(保护头部、颈部),用背包护住后背(不要装死,熊可能会试探性攻击)。
静止不动(蛇的视觉差,移动会被视为威胁),观察其是否为毒蛇(三角形头部、尾部骤细多为毒蛇);
缓慢后退至 3 米以外,若蛇挡住去路,从其侧面 10 米外绕行(避开 “攻击范围圈”—— 约为蛇体长的 1.5 倍);
被咬伤后,按 “毒蛇咬伤急救流程” 处理(见前文),记住蛇的特征(方便医生针对性用药)。
不要对视(被视为挑衅),缓慢蹲下(捡起石块或树枝,展示 “有防御能力”);
群体行动时,背靠背形成圆圈,共同应对(避免落单);
若被围攻,用外套包裹手臂抵挡,集中攻击领头动物(目标明确比盲目挥舞更有效)。
不砍伐树枝、不翻动石块(这些可能是动物的巢穴或栖息地);
夜间尽量使用红光手电(红光对动物的视觉刺激小,避免影响它们的夜间活动);
离开时清理所有人类痕迹(包括食物残渣、脚印旁的植被踩踏)。
携带望远镜(远距离观察,不干扰其行为);
记录遇见的动物种类和行为(可为当地生态研究提供数据);
告诉同行者:“看到动物时,安静欣赏比惊呼更重要”。
苏公网安备 32050602011479号